当前位置: 首页--南水北调中线通水7周年--媒体关注

中国经济时报:近50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改变北方供水格局

2021-12-14 09:23

  本报记者 李海楠

  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7周年。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透露,自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7年来,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近50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达1.4亿,4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因调水得到优化。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全面通水。东线一期工程从扬州市江都水利枢纽出发,用世界最大规模的泵站群“托举”长江水北上流入山东;中线一期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入渠,由世界最大的渡槽群“护送”南水千里奔流,润泽豫冀津京。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约494亿立方米。其中,东线向山东调水52.88亿立方米,中线向豫冀津京调水超过441亿立方米。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7年来,改变了北方地区的供水格局,同时推动复苏受水区河湖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作为平衡我国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重点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自身承载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宋献方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期待这些综合效益持续释放,须依靠和确保实现科学、高效的运行管理手段,否则将可能导致工程取得的成果付之东流。

  发挥生态效益是南水北调的关键使命之一。据介绍,在生态补水方面,南水北调东线沿线受水区湖泊蓄水稳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中线向北方50余条河流生态补水70多亿立方米,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使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实现止跌回升。

  在宋献方看来,南水北调工程承载着均衡南北水资源的职能,而与其工程运行质量密切相关,水质保障同样至关重要。他强调,“对于重大水利工程而言,确保水安全应被置于首位。这不仅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进行重申明确,更重要的是要自上而下形成互动,对用水和水安全进行管理,强化监督和执行。”

  据介绍,在水质方面,目前东线输水干线水质全部达标,并持续稳定保持在地表水水质Ⅲ类以上;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Ⅱ类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项惠及数亿人口,投资数千亿元,旨在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战略性民生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早已被纳入我国“四横三纵”国家骨干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以长江丰富水源为依托,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通过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4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国家水网骨干。

  此外,在工程后续建设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已明确提出,推动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深化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方案比选论证。

  据记者了解,目前,南水北调工程正在推进东、中线后续工程规划建设,同时开展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等前期工作。

 责编: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