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全面通水七周年 筑牢“四条生命线”(全文)

人民日报:南水北调工程通水7年约494亿... 人民日报: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七年,调水... 新华社:南水北调工程7年向北方调水近50...

央视《新闻联播》:南水北调工程已累计... 央视《中国新闻》: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 央视《东方时空》特约评论:创下多个世... 更多

重塑供水格局——“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

  立足水资源禀赋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的基本特征,破解水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突出瓶颈,这是我国长远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1952年,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京视察黄河就深刻地洞察到这一重大问题,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构想。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时,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在水资源分布上是“北缺南丰”,党和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就是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剂,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2021年5月14日,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查看详情】

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生命线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国之大事”。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吃水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之前,由于华北地区水资源过度开采使用和持续干旱,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以及多个城市发生供水危机,特别是天津市不得不多次次引黄应急,烟台、威海等城市被迫限时限量供水,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水资源短缺形势日趋严峻,北京告急、天津告急、河北告急、山东告急……,整个华北地区告急。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研究机构分析,海河流域长期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埋深大面积持续下降,京广铁路、津浦铁路沿线城市附近地下水漏斗不断扩大,城市水资源日趋匮乏,局部地区地下水资源已接近枯竭。北京从2000年至2014年中线工程通水之前,地下水位每年以1米的速度下降,累计下降13.87米,北京公主坟...... 【查看详情】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生命线

  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审慎论证方案,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既讲人定胜天,也讲人水和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总结的南水北调重要宝贵经验之一 。
  绿色始终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底色。《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就提出,南水北调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生态环境。南水北调的规划和实施严格遵循“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 【查看详情】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各类市场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畅通无阻,水资源作为人类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保障其他要素市场化配置、畅通经济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虽然国土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但山地、高原、丘陵、沙漠等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仅280万平方公里,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仅180万平方公里。从东北到西南的“胡焕庸线”东侧,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宜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集中生衍繁息的地方,43%的国土面积集中着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