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南水北调中线通水7周年--媒体关注

新京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494亿立方米

2021-12-12 22:48

  今天(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七周年。七年来,工程实现了年调水量从20多亿立方米持续攀升至近100亿立方米的突破性进展。截至今天,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494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南水北调有效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中国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昌明表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低,只有世界平均的1/4,特别是时空分布不均匀,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地少水多。除此之外,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又集中在夏季,南水北调的必要性就在于平衡这种不均匀性。”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我国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水资源空间分布与人口、生产力布局以及土地严重错位,加之部分地区长期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等问题并存。若以人均水资源量计算,我国最为“干渴”的地区并非沙漠广布的西北,而是华北地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未建成通水之前,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62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北京、天津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更是少得可怜,其中北京为全世界大城市中第一缺水城市,仅为97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仅为中东沙漠国家以色列人均水资源量285立方米的1/3。

  由于过度使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华北地区一度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严重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累计亏空1800亿立方米左右,超采面积达到了18万平方公里,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

  解决黄淮海流域、特别是华北地区“极度缺水”的最根本途径就是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南水北调工程把富余的南方水资源调配到极度缺水的北方地区。

  2020年、2021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连续两年超过规划多年平均供水目标,其中2020-2021年度克服超强暴雨洪水袭击、新冠疫情反弹、极寒天气影响等多重困难,中线年度调水突破90亿立方米,完成年度计划的121%,给京津冀豫四省市净供水89.03亿立方米,远超规划多年平均供水规模85.4亿立方米。

  截至2021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494亿立方米,其中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441亿立方米,东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入山东52.88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南水北调水成为许多大中型城市的主要水源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之前,由于华北地区水资源过度开采使用和持续干旱,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以及多个城市发生供水危机。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研究机构分析,海河流域长期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埋深大面积持续下降,京广铁路、津浦铁路沿线城市附近地下水漏斗不断扩大,城市水资源日趋匮乏,局部地区地下水资源已接近枯竭。

  从2000年至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前,北京地下水位每年以1米的速度下降,累计下降13.87米,北京公主坟一带地下水位接近基岩。河北省东南部的衡水、沧州一带,由于长期饮用含氟量较高的深层地下水,氟骨病和甲状腺病等蔓延,严重危害当地人民群众健康。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后,为工程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优质水源。由于水质优良、供水保障率高,受水区对南水北调水依赖度越来越高,南水北调水已由原来规划的补充水源跃升成为许多大中型城市的主要水源。

  在北京,南水北调水占城区日供水量的7成以上,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升降低至120毫克/升,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在天津,城区南水北调水日供水量接近100%;在河南,十余座省辖市用上南水,其中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居民生活用水为南水北调水,基本告别饮用黄河水的历史;河北省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彻底告别了世代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东线工程在齐鲁大地上形成了“T”字形“动脉”,为沿线居民提供了生活保障水和生产必需水。

  水利部数据显示,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7年来,受益人口已从通水之初的1.1亿人增加到目前的1.4亿人。

  与此同时,7年来,工程沿线河湖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部分区域地下水位止跌回升。

  工程助力京杭大运河改善通航条件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来,以2016年-2019年全国万元GDP平均用水量70.4立方米计算,有效支撑了受水区7万亿元GDP的增长,增强了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促进了地区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后,通过跨区域调水,还极大改善了北方粮食主产区缺水问题,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增强国家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不仅如此,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成后,京杭大运河有效改善了通航条件,延伸了通航里程,增加了货运吨位,大大提高了航运保障能力,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南航段从东平湖至长江实现全线通航,1000吨至2000吨级船舶可畅通航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吨,新增运力相当于一条“京沪铁路”,成为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为南北经济大循环打通了一条重要的水路通道。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张磊 校对 赵琳

 责编: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