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习近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一周年--南北畅谈

南水北调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

2022-05-16 12:12

陈茂山 徐国印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8)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南水北调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一、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

  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水资源格局,影响和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重视解决好水安全保障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就是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剂,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南水北调工程为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南水北调,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是旨在破解我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问题的超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7年多,截至2022年5月10日,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530亿立方米,惠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山东7省市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和280多个县市区。目前,北京市城区七成以上供水为“南水”,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山东省形成了“T”字型水网。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南水已由原规划的受水区城市补充水源,转变为多个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另外,东线输水利用的线路涉及若干条重要航道,承担了地区基础物资和大宗货物运输的功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更需要南水北调工程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二)南水北调工程是保障重大国家战略有力有序推进实施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这些战略的相继实施都对加强和优化水资源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指出新区的水安全保障体系要依托南水北调、引黄入冀补淀等区域调水工程;《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规划到2035年实现华北地区地下水采补平衡,其中要用足用好中线水,增供东线水,等等。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来,成功破局河北受水区水资源困境,有效化解天津市供水依赖性、单一性、脆弱性矛盾,显著改变首都北京水资源保障格局和供水格局,形成了京津冀三地水系互联、互通、共济的供水新格局。截至2022年5月10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向雄安新区供水6136万立方米,为雄安新区建设,以及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提供了优质水资源保障。同时,南水北调有效增加了黄淮海平原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有效遏制了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提升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南水北调工程在当前和未来为这些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实施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三)南水北调工程是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的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十四五”时期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国家水网由国家骨干水网、区域水网和地方水网构成,有“纲、目、结”三要素,“纲”就是自然河道和重大引调水工程。以南水北调东、中、西线沟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形成的“四横三纵”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是国家水网的“纲”。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就是推进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能力将会全面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水安全保障基础。

  二、南水北调工程事关长远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淮海流域作为北方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乎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为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南水北调工程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有力的水资源安全保障

  经济安全是指维护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对于区域而言,经济安全主要体现为经济发展所需资源有效供给、经济体系稳定运行、对外经济交往平稳有序的状态和能力。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受水区,黄淮海流域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对外交往中心所在地和人口、资源、产业、城镇密集地区,以占全国15%的国土面积和6.9%的水资源量,承载了36.5%的人口、34.0%的国民生产总值、34.0%的工业增加值和33.0%的农业增加值,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也要看到,该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与人口经济匹配性较差,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在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方面已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南水北调工程在维护区域水资源安全保障、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将愈加凸显。

  (二)南水北调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水资源安全保障

  粮食安全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压舱石”。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粮食安全被赋予了更为关键的战略地位。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黄淮海流域涉及到我国七大农产品主产区中的四个,即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以及甘肃新疆等四大主产区,承载了全国47.4%的粮食播种面积和37.5%的灌溉面积,生产出全国47.7%的粮食产量,其中2019年流域内小麦主产区的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产量的80%以上,这在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战略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严重的资源性缺水成为威胁黄淮海流域粮食生产的最大阻碍因素。根据我国粮食生产布局的总体要求,以及保证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的目标,重点解决农业供水、提高灌溉保障率成为关键环节,在做好节水节粮的前提下,南水北调工程是破解粮食重要产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确保我国可持续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三)南水北调工程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的水资源安全保障

  能源安全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的能源保障,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黄淮海流域内集中分布有2个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以及多个大型煤炭基地、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特大型油气田、大型风电基地和光伏电站,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储量以及较为完善的能源输配工程体系,承载了全国84%的煤炭、53%的原油、41%的天然气、49%的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产量,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布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流域内能源资源产量与水资源量呈现逆向分布,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与流域水资源短缺现状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提高黄淮海流域主要能源资源产区的水资源供给保障水平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战略、构建稳健的能源生产体系提供坚实支撑,对解决好我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四)南水北调工程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有力的水资源安全保障

  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石。黄淮海流域内分布着4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及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是我国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修复、防沙治沙等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促进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战略区域,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长期水资源过度开发的累积影响,该区域整体性、深程度的缺水状况已经形成并引发一系列水生态环境问题。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来,东、中线工程累计向沿线多条河流湖泊生态补水,为地下水压采提供了重要替代水源条件,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得到有效缓解。根据评估,截至目前,南水北调受水区城区压减地下水超采量超50亿立方米,受水区地下水超采缓解效果明显,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水位总体止跌回升。随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实施,水资源配置格局将会进一步优化,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黄淮海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功能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夯实自然生态之基。

  三、南水北调工程事关人民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了“一泓清水北上”,惠及亿万群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综合效益。

  (一)强化供水安全保障,满足人民群众用水需求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的建成通水和稳定运行,从根本上改变了北方地区长期缺水的局面,并且通过实施一系列综合水质保护措施,工程水质长期持续稳定达标,有效保障了受水区供水安全,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需求。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Ⅲ类以上;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Ⅱ类以上。北京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20毫克每升。天津部分高氟水地区的群众也喝上了长江水。河北省黑龙港区域500多万人彻底告别了世代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全省城乡受益人口超3000万人,大大缓解了河北省水资源供需矛盾。河南省十余个省辖市用上南水,其中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居民生活用水为南水,基本告别饮用黄河水的历史。南水北调已由原来规划的补充水源跃升为多个重要城市的主力水源。一渠清水源源不断奔流北上,沿线群众饮用水质量显著改善,南水北调工程为保障数亿人民饮水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过累计向沿线多条河流湖泊生态补水,沿线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效果明显。例如,自2018年以来,中线工程通过沙河、唐河、蒲阳河等退水闸持续向白洋淀进行生态补水,至2022年4月初,已为白洋淀及其上游河道累计生态补水24.78亿立方米;2021年8月至9月,中线工程首次通过北京段大宁调压池退水闸向永定河生态补水,助力永定河实现了865公里河道自1996年以来首次全线通水。截至目前,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北方50多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补水总量达85亿多立方米。东线工程输水期间,补充了沿线各湖泊的蒸发渗漏水量,确保了各湖泊蓄水稳定,改善了各湖泊的水生态环境。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措施,南水北调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用水,初步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靓丽风景线,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三)扩大就业促进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南水北调工程的推进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内需、扩大了就业、加快推动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一方面,据有关机构评估,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平均每年拉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提高0.12%左右,工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乘数效应进一步扩大。同时,在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期间,参建单位超过1000家,建设高峰期每天有近10万建设者在现场进行施工,加上上下游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每年增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为受水城市带来了大量优质水源,形成或壮大了一批以工程为纽带的新型城镇和工业园区,迸发出新的发展动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商住条件、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及相关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在移民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发展绿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水源区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南水北调工程切实促进了沿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成为了百姓普遍点赞的民生工程和名副其实的幸福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审时度势、科学布局,准确把握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的各自特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安排,统筹指导和推进后续工程建设。”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认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后续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进一步提高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责编: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