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习近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一周年--南北畅谈

两条调水线筑起“四条生命线”

2022-05-13 13:27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许继军 陈述

  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实现了丰水的长江流域与缺水的黄淮海流域联通互补,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为进一步保障和推进南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筑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生命线、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生命线、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奠定了良好工程基础。因此,南水北调工程今后应按照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主线,持续筑牢“四条生命线”,助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一泓清水润泽北国大地

  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7年来,截止2022年5月10日,累计向北方输水530亿m3,已惠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山东7省市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和280多个县(区、市),受益人口达1.4亿。南水北调工程为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提供了水资源安全保障,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沿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一是推动水资源配置格局优化,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沟通了长、黄、淮、海四大流域,初步构筑了我国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北京、天津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m3的“极度缺水标准”。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北京市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由原来的100m3提升至150m3左右,天津市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由原来的110m3提升至200m3左右。同时,由于供水量持续增加,供水水质稳定达标,南水北调工程逐步从辅助角色变成了这些城市供水的主要角色,进一步优化了受水区的水资源配置格局。目前,沿线40多座较大城市的供水主力逐渐转变成南水北调工程,为这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源泉。例如,北京市城区70%以上供水、天津市主城区90%以上供水为南水北调供水,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居民生活用水也为南水北调供水。

  二是提高沿线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守护工程沿线亿万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东线各受水城市的生活和工业供水保证率从最低不足80%提高到97%以上;中线各受水城市的生活供水保证率从最低不足75%提高到95%以上,工业供水保证率达90%以上。北京市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自来水的硬度从380mg/L下降到120-130mg/L;天津市全市16个行政区中的14个行政区居民生活用水为南水北调水,自来水出厂水、管网水浊度明显下降,市民饮用水口感、观感显著提升。在河南,11个省辖市市区、40个县(市)城区和64个乡镇用上南水北调水,夏季用水高峰期群众告别了半夜接水情况,受水区居民用水水质明显提升;在河北,石家庄、廊坊等80个市县区用上南水北调水,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彻底告别了世代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在山东,东线工程在齐鲁大地上形成了“T”字型“动脉”,有效缓解了鲁南、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城市缺水困境;2017、2018年山东大旱,东线一度成为保障青岛、烟台等城市供水安全的主力军,成为了应对旱灾等极端天气的“救命水”。

  三是推动复苏沿线河湖生态环境,满足工程沿线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截止2022年5月10日,南水北调工程累计向北方地区实施生态补水超85亿m3,工程沿线曾经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初步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靓丽风景线。东线沿线受水区各湖泊,利用抽江水及时补充蒸发渗漏水量,湖泊蓄水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济南“泉城”再现四季泉水喷涌景象。中线工程已向北方50余条河流进行了生态补水,推动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21年中线工程向永定河实施生态补水,助力永定河实现26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南水北调生态补水不仅使沿线大批河湖重现生机,而且为淮河、海河、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2020年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较上年总体回升0.23m,持续多年下降后首次实现止跌回升;北京市平原地区地下水位连续6年回升,2020年末较2014年末,北京市浅层地下水水位回升2.37m。

  四是促进水源区和受水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南北经济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工程始终秉承“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工作原则,有效促进了沿线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东线一期工程源头,江都市通过生态倒逼,现今企业求新求变谋转型的热情高涨,很多传统制造业企业主动转型,打“生态牌”“科技牌”,形成了一道绿色转型的风景线。中线一期工程水源地摒弃粗放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做法,蹚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的新路子。同时,南水北调工程将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北方重要经济发展区、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生产的商品、粮食、能源等产品再通过交通网、电网等运输到全国各地,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南北更加优化配置,实现生产效率效益最大化。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7年来,以2016年至2019年全国万元GDP平均用水量70.4m3计算,有效支撑了受水区7.4万亿元GDP的增长,切实增强了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另外,东线一期工程将调水与航运有机联系起来,改善了京杭大运河的通航条件,提高了航运能力,成为助力江苏和山东沿线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加速器。

  二、“四条生命线”筑起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面向“十四五”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必将重塑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南水北调工程必须适应当前国家发展形势与时代前沿需求,即要满足受水区日益增强的用水需求,也要助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需求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水资源效益发挥不充分等矛盾,以优化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为主线,持续筑牢“四条生命线”,助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是筑牢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其一是通过加快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东中互济连通工程和沿线调蓄工程建设,打造南水北调连通水网,构建本地水与外调水统筹协同的水资源配置体系,着力提升水资源调配能力,从而形成节约高效、连通调度、多源互济、南北协同、多措并举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其二是应严格遵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充分考虑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部署,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加强精准调水和严格用水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减污型社会,着力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

  二是筑牢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生命线。其一是加强引调水与受水区当地水源的统筹调控,实施科学精准调度和优化配置,提高受水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中线工程要加强以丹江口水库为核心的水库群调度,充分利用预报信息,实时动态调度,提高汛末蓄满率;构建沿程调蓄工程网络,实施中线总干渠与岗南、黄壁庄、王快、西大洋、岳城、盘石头等大型水库连通,增强工程调蓄能力。东线工程要充分利用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调蓄水库,通过科学调度提高供水保证率。其二是通过理顺价格关系,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实现优水优用分质供水,主要满足受水区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大力挖掘非常规水资源潜力,包括雨洪水和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的进一步挖潜利用,推动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提高再生水利用率,着力建设海绵城市,对降雨进行“化整为零”式收集利用。

  三是筑牢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生命线。其一是实施政府合理分担公益成本,加大生态补水力度,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中线工程考虑利用工程季节性富裕供水能力,基于优化配置,通过相机补水兼顾沿线的生态用水;东线工程考虑在保障受水区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基础上,加大对黄河以北及海河水系的河湖生态补水力度,促进河湖生态保护和地下水恢复。其二是推进南水北调工程与受水区主要河湖水系连通,加强河湖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多措并举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修复。实施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等与中线工程连通,在汉江丰水年时向地下水超采区补水;推进东线工程与白洋淀等连通,择机向白洋淀补水。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水量置换,将城市原先挤占的部分农业、生态用水归还农业与生态,缓解大量超采地下水、过度利用地表水的严峻形势。

  四是筑牢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其一是加强生态补偿促进南北共赢,通过财政支付转移、从外流域调度水量等方式,补偿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实现长期可持续和多方共赢。其二是推动水权市场交易,通过水源区和受水区的区域间水权交易,采用经济手段对水资源配置进行调整,实现调水量的优化配置和利益均衡。其三是加强水源区保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探索水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实践模式。

  三、结语

  南水北调工程书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辉煌篇章,承担起了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生命线、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生命线、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为适应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南水北调工程今后应进一步筑牢“四条生命线”,让千里水脉更好守护国家水安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编: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