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习近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一周年--南北畅谈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生态文化效益发挥方式及途径研究

2022-05-13 13:22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许继军 曾子悦

  南水北调是中华民族锦绣大地上的宏伟杰作,也是人类水利发展史上的壮丽诗篇,更是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南北协同发展、人水和谐与文化复兴的千年生态文明工程。2020 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提出“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加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资源保护,持续抓好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造福中华民族的国家重大基础性设施,今后南水北调工程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工程创建新路。

  一、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

  早在2002年提出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就明确,南水北调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生态环境。自工程建成以来,南水北调不仅发挥了重大的水资源配置功能作用,更带来较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在部分受水区产生的生态效益甚至超过预期。截至2022年5月10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已累计实施生态补水超过85亿m3,其中中线82.19亿m3,东线2.81亿m3。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通过直接或间接补充受水区生态用水,遏制了地下水位下降趋势,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位显著回升,增加了受水区河湖水面和湿地面积,同时改善了水环境质量,增强了水源涵养能力。南水北调工程已成为奔涌不息的绿色生命线,它从工程实践上,成功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1)绿色始终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基础底色

  作为“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生命线”,南水北调工程如母亲河长江、黄河一样滋养着华夏大地。全面通水7年以来,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南水北调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安全。东线沿线受水区各湖泊,利用抽江水及时补充蒸发渗漏水量,湖泊蓄水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济南“泉城”再现四季泉水喷涌景象,助力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让大运河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中线通过向河流实施生态补水,使得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20年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较上年总体回升0.23 m,持续多年下降后首次实现止跌回升;北京市平原地区地下水位连续6年回升,2020年末较2014年末,北京市浅层地下水水位回升2.37 m;密云水库蓄水量于2021年8 月23日突破历史最高纪录的33.58亿m3。2021年8至9月,首次通过北京段大宁调压池退水闸向永定河生态补水,助力永定河实现了1996年以来865 km河道首次全线通水。工程沿线曾经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初步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靓丽风景线。相关研究更表明,南水北调东中线已建一期工程每年可为受水区创造超过200亿元的生态效益,仅北京市每年因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就能获得超过15亿元的生态效益。

  (2)守住生态底线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原则

  坚决贯彻落实沿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运行中决不能逾越的底线。为保障“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保护及水源涵养工作任重道远,还需不断加强源头保护,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持续推进水源区管理规范化建设,严守水源区生态红线和环境质量底线;为实现“一渠碧水润泽万物”,还要持续加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与水质保护,推动治污专项规划与后续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建立跨省河湖水质管控协作机制,加强跨省河湖水质断面考核和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协调处置,建立省际间断面双向补偿机制,设立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基金,进一步调动地方建设南水北调生态功能区的积极性。

  (3)保障生态用水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新需求

  南水北调工程承载着受水区河湖湿地及地下水环境改善的重要任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对新时期南水北调工程生态供水提出了更高要求。据估测,2035年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的生态环境改善需新增用水100~120亿m3/a,其中直接或者间接用于地下水回补40~50 亿m3/a,用于河湖湿地补水和城市绿化用水约60~70亿m3/a。通过推进受水区水源置换、节水压采、增加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途径,受水区每年可就地增加生态环境用水量45~55亿m3。相对于2035年受水区生态用水需求而言,还存在约60亿m3/a的生态用水缺口,这就需要南水北调工程等外调水源来补充。

  (4)充分发挥生态功能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新使命

  对于中线工程,就水源条件和工程供水能力而言,2035年前可直接用于受水区河湖生态补水和地下水回补的水量有限,最多能有10~15亿m3生态补水能力,且只有在丹江口水库洪水资源较多、受水区引江水消纳能力不足、沿线调蓄水库能力有限、水市场不完善、工程检修等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相机实施生态补水。而东线一期工程供水能力尚未得到有效发挥,现阶段即可利用东线已建一期工程的闲置能力实施河湖生态补水和地下水回补,可为山东省和黄河以北地区提供20~30亿m3/a的生态用水,通过后续工程建设,到2035年东线工程预计可向华北地区新增生态补水40~60亿m3/a。由此可见,南水北调工程具有一定的生态补水潜力,可进一步发挥工程的生态功能。

  二、南水北调工程生态效益发挥方式及主要途径

  生态效益能否充分发挥是将南水北调工程打造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工程的关键。面对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亟需深入挖掘南水北调的生态补水潜力,解决现有工程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目前,虽然南水北调工程生态效益发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一是现有工程生态功能定位还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二是当前南水北调生态用水补水机制尚不明确,难以应对新时期需求;三是缺乏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估和回馈机制,未能充分调动运管机构参与积极性。为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的生态效益,增加生态补水,建议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先期重点补源,利用南水北调东中线富余水量,向京津冀重点河湖生态调水;二是择机全面修复,待南水北调东中线与当地河系连通,以及沿线大中型水库联合调配工程完成后,加大河道生态补水力度,重点修复受水区地下水超采漏斗;三是长远保障,待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全部建成后,通过东中线工程与受水区内其他引调水工程、蓄水工程协同调度,建立民生用水与生态补水协调的长效保障机制。

  针对东线工程,建议结合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可采用以下方式发挥工程生态效益:一是加快东线二期工程、京津冀地区调蓄水库与配套工程建设,提升生态用水供水范围及保障率;二是将沿线调蓄水库纳入南水北调统一调度管理,尽可能将更多的洪水抽调到黄河以北地区作为河湖生态补水;三是充分利用东线工程,修复黄河以北大运河,将大运河打造为生态补水运河,从生态文明角度赋予大运河新的使命;四是加强沿线污染防治工作,切实改善水环境状况;五是结合江淮大走廊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建设南水北调东线生态廊道。在保障受水区生活和工业用水前提下,东线工程可通过以下途径为受水区增加40~60亿m3/a生态用水量:一是近期充分利用江都泵站,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抽水给北方供水,或者结合汛期排涝需要,通过目前渠道输送到北方受水区,直接补给河湖生态用水;二是待后续工程建成完善后,可扩大江都抽水能力和干渠输水能力,过黄河后改变线路,与引黄济冀补淀工程等渠道对接。

  针对中线工程,建议结合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筑环境规划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可采用以下方式发挥工程生态效益:一是加快中线二期工程沿线地区调蓄水库与配套工程建设;二是依托中线干线工程节点,打造南水北调主题生态公园。受渠道输水能力和水源区来水量限制,中线可通过以下途径为受水区增加10~15亿m3/a生态用水量:一是近期通过调整汛限水位、优化水库调度方式,在汛期充分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二是引江补汉及沿线调蓄工程建设后,可在渠道输水能力允许的情况下,相机回灌地下水或给河流生态补水。

  三、南水北调水文化功效发挥方式及主要途径

  水文化是否得以传承和弘扬是将南水北调打造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工程的难点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水文化功效发挥已取得的一定成效,围绕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受水区节水护水等已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南水北调工程水文化,东中线工程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沿线地域文化融合与传播,促进了以大运河为首的沿线历史文化传播,并形成了南水北调生态文化旅游格局。但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是南水北调水文化发展与创新研究相对薄弱,在文化内涵及传播方式方面的研究尚停于表面;二是南水北调运管机构水文化功效发挥形式较为单一,以工程文化宣传为主,导致受众有限;三是运管机构在南水北调沿线水文化建设中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重点只放在依托水利工程设施的工程文化建设方面,对沿线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挖掘难以深入。

  面对以上问题,建议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南水北调工程水文化功效的发挥:一是系统规划东中线工程沿线景观节点,打造特色生态文化景观廊道,其中东线方面可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大运河航线滨岸生态景观与历史文化旅游景观;二是丰富南水北调涉水文化产业,促进南水北调水文化传播;三是加强宣传教育科普基地建设,打造南北文化交流重要载体;四是加强南水北调水文化发展与创新研究,促进南水北调水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五是打造南水北调水文化品牌,扩大南水北调水文化影响力。

  四、结语

  南水北调工程在改善我国北方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大作用,通过以上方式和途径,进一步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生态效益和水文化功效,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工程,使南水北调真正成为造福人民、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幸福运河”,大力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责编: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