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习近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一周年--南北畅谈

南水北调工程,南北都受益的新“河流”

2022-05-13 13:19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陈进

  南水中东线一期工程建成以来,累计向北方供水超过500亿m3,使1.4亿北方人喝上长江水,同时,通过工程累计向极度缺水的华北地区生态补水80多亿 m3,受水地区河湖开始恢复生机,初步遏制了华北地下水超载问题。目前通过东线一期北延工程,联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的本地水、引黄水、再生水及雨水等多水源,向黄河以北707km河段进行补水,努力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体现国家水网的重要作用,发挥了南水北调工程的综合效益。从发展趋势看,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相当于在我国人口密集区重新构造了两条南北走向的新河流,而且是不发生洪涝灾害,完全造福人类和生态环境的新河流。

  一、科学的调水线路、低成本的伟大工程

  从地貌格局看,我国西高东低决定了我国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最终流入东海。从气候特点看,受东亚季风影响,我国降雨量呈现南多北少,而平原及耕地分布正好相反,北多南少,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一直是南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因素。从2000多年前,古代人前赴后继修建了京杭大运河,构建的我国第一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河流,对于古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大幅增加,农业及粮食生产是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北方水资源短缺不仅影响农业发展,而且由于长期超量抽取地下水,造成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到改革开放初期,华北地区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南水北调工程上马的主要原因。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水利人就开始勘探、调查及规划,经过多轮论证,到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被国家批准,2003年一期工程开工,10年后,东中线一期工程先后建成通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承载了古代汉江南北沟通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新水道,其采用自流方式向北方供水,是运行成本低、输水效应好的最佳调水线路。丹江口水库水源来自秦岭南麓的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地,除汉中平原区外,基本都是山区,森林覆盖率高,水源涵养环境好,几乎每条山溪流出的水都是清澈见底,达到国家I类标准的优质水,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突出的今天,那里是一片难得的净土和一江好水。丹江口水库北调水的出水口陶岔渠首到华北平原正好是我国第二级阶地向平原处的过度带,中线工程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方城垭口(长江与淮河分水岭),与华北平原有100m的高差,水流可以像天然河流一样,自流到华北平原,实乃最佳调水线路。中线工程的建成不仅连通了长江与黄河、淮河、海河,而且相当于在我国中部重造一条南北向的“新河流”。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利用沿线已建水利工程、天然湖泊和大运河而修建,是建设成本低,输水潜力大的调水工程。东线工程水源地在长江下游,水源丰富,一期工程取水量89亿m3不到长江大通水文站多年平均水量的1%,取水调水对长江下游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用水和生态环境影响极小。东线工程沿线有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是调水工程“天然的调节水库群”,可调节湖容达到75亿m3,输水和供水保证率远高于其他长距离引调水工程,对于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保障我国北方用水安全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二、受水区和水源区都是受益地区

  一般认为,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受益地区是北方受水区,但综合来看,南方水源区也是受益地区。先看中线工程,虽然通过调水,汉江中下游多年平均水量会减少95亿m3,但通过丹江口水库加高,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部分闸站改扩建和局部航道整治等补偿工程,已经将这一问题解决,待引江补汉工程完成后,汉江中下游经济社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保证率进一步提高。丹江口水库加高后,库容由174.5亿m3增加到290.5亿m3,库容增加了116亿m3,水库由年调节变成多年调度,不仅北调水保障率提高,也增加了汉江中下游水资源可利用量。一条河流的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扣除河道生态流量和洪水后剩余的水量,由于水库调节能力的增加,汉江上游原本不可利用的洪水调蓄在库区,变成可利用量,使洪水资源化。多年调节水库不仅可以调节年内洪枯变化,还可以调节年际来水量,以峰补欠,使汉江中下游水资源可利用量明显增加。至于调水使中下游部分时段水位和流量下降等问题,已经通过兴隆及以上航电梯级、部分闸站改扩建和局部航道整治等补偿工程解决,而且兴隆水库以下河道,通过引江济汉工程,可以引500m3/s长江水进入汉江,超过陶岔渠首最大420m3/s调水流量,兴隆以下河道不仅不受影响,而且还可以加大泄流量。即将开工的引江补汉工程,不仅会显著提高北调水的保证率,工程大部分水留给了汉江中下游,汉江中下游是最大的受益者。再从防洪来看,丹江口加高后,预留的防洪库容增加到110-81.2亿m3,显著增加了汉江的防洪能力,使汉江中下游蓄滞洪区使用几率下降,如过去70年使用最频繁的汉江杜家台分蓄洪区,使用机会由过去的5-10一遇,提高到现在15年一次。

  真正受工程影响较大的是丹江口库区,有近30万的移民和23万亩的土地淹没,但由于南水北调工程采取开发式移民方式,不仅补偿了移民的住房和耕地,移民新村焕然一新,而且保证了他们平稳致富,移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再看库区,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水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修复,产业结构调整,已经率先实施了农业生态化和产业绿色化,是国家三农发展的示范区。目前汉江上游的秦岭南麓,森林密布,山青水绿,天然氧吧,环水库周边已经有超越千岛湖之美景,是人们旅游、休息和创作的好地方,这一巨大变化得益于国家、地方和受水区持续的生态补偿和产业扶持。

  南水北调东线沿线也一样,通过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经过10多年持续而系统的治理和沿线产业结构的调整,沿线河湖水质大为改善,目前稳定在优良水平,不仅保障北调水的水质,而且促进了沿线工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所以说,水源区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受益区。

  三、两条绿色新河,将成为南北经济社会交流和文化复兴的纽带

  既然是一条新河,必然会有流域,南水北调工程的流域就是对沿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发展的辐射区域。京杭大运河原本是一条交通通道,有船人、有货物,就有码头、有驿站、有戏园,然后就有城镇,发展到后来孕育出南北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的走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别看目前南水北调工程还只是两条输水通道,其主要功能是向北方提供水资源,但随着沿线绿色廊道的建设、生态补水、河湖生态修复,已经呈现出经济水道、绿色水道、生态水道和文化水道的雏形。随着电动船舶和码头岸电的推广,东线及大运河航运和旅游事业必然复兴,中线绿色渠道部分向社会开放,新水道必然带动物流、信息流和人流向水道附近聚集,向附近城镇辐射。有美好的环境,有绿色的生态廊道和充满生机的河湖,就会吸引人们在此生活和生产,就会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相信南水北调工程一定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编: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