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8周年--头条

南水北调力促高质量发展 国家水网加速主骨架构建

2022-12-12 09:07

  本站讯 60年前,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在太行山上矗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2022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将南水提上太行,一渠好水接续润泽红旗渠故乡。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8年来,持续扩大调水综合效益,依托南水北调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沿线受水区不断完善配套工程,国家水网加速构建。

  随着渠成水到,华北大地上形成了一张张大小不一的区域水网,受水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进一步增强,南水北调工程已经成为沿线42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的生命线。

综合效益不断彰显 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东中线一期工程初步实现了“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支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复苏了河湖生态环境,防洪减灾效益明显。

  东中线一期工程多次参与排涝、接力抗旱和河湖应急生态补水,保障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安全。今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东线一期工程相继启动泵站,加入调水抗旱行动,南水成为湖北、江苏等沿线省市保障生产生活的“救命水”。

  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是“钧瓷之都”。“过去制作瓷器用水,都去驺虞河里拉水,河水干了之后,只好打深水井,电费高,水质差,便选择水窖接雨水用。”禹州供水公司神垕水厂董事长王敏霞说,“雨水也不够用,瓷器生产企业只好从30公里外拉水,每吨水近40元,很多企业支撑不下去。”

  2015年1月12日,中线一期工程向禹州市和神垕镇正式供水,年平均供水396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了古镇缺水问题。“现在用南水烧制的瓷器釉表面光滑剔透,品质极佳,产品价格比以前提高了20%到30%。”神垕镇金鼎钧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丙建说道。

  截至今年11月底,神垕镇累计使用南水2004.48万立方米,充足的南水让神垕镇钧瓷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神垕镇目前拥有260家钧陶瓷企业,年产钧瓷150万件以上。各类陶瓷衍生产品年产值就达28亿元。神垕镇先后荣获“全国农村100个小城镇经济开发试点镇”、“全国重点镇”等多项荣誉称号。今年9月,神垕古镇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东中线一期工程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沿线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江苏省江都市通过生态倒逼,传统制造业企业主动转型。河南省、河北省关停并转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和养殖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工业。邯郸钢铁、马头电厂、定州华电、保定长城等骨干工业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为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创造了空间。

  东中线一期工程长期助力华北地下水压采和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有力推进了沿线生态环境治理,沿线受制于水的旅游业被盘活。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50余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补水总量89.54亿立方米。华北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和漏斗面积增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区域地下水位开始止跌回升。南四湖多年没见的毛刀鱼回来了,济南市趵突泉等泉眼一年四季喷涌,南水北调输水干线、支线河道成为风景秀美的城市景观河道。北京永定河、石家庄滹沱河、邢台七里河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焦作市“天河”生态公园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白洋淀对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自2017—2018年度以来,中线一期工程通过曲逆中支、蒲阳河、瀑河、北易水等退水闸向白洋淀及上游河流实施生态补水,目前累计补水8.49亿立方米。白洋淀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截至12月12日,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雄安新区供水9134万立方米,为雄安新区建设,以及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提供了优质水资源保障。水利部和南水北调集团正深入研究将雄安新区纳入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规划供水范围。

  今年4月至5月,水利部联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政府和南水北调集团开展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工作,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工程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补水1.89亿立方米,助力京杭大运河实现了近百年来全线水流贯通。12月9日, 北延工程首次启动冬季大规模调水,将向河北、天津调水2.16亿立方米,调水量创历史新高。

  东中线一期工程置换出大量地下水和地表水,原来被挤占的农业用水退还于农业,提高了沿线地区农田灌溉保证率。

  今年,河北省魏县双井镇李照河村农民李俊平家的优质高产水稻亩产量达到了1000斤,利用水稻秸秆试种出的赤松茸每斤卖到了25元,腰包比往年鼓了不少。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魏县双井镇不仅在水稻种植模式上创新,还将打造集景观、游玩、农学、耕作于一体的稻香故园,发展乡村旅游,多业态增加农民收入。

  2016年6月,魏县配套工程南水北调水厂正式切换南水。通过优化配置各种水资源,魏县充分利用黄河水、卫河水和岳城水库水,建设起“全域水网”,串起全县数百个村庄,大力发展农作物经济。魏县把优质高产水稻在试种基础上扩大到5000余亩,传承河北大鸭梨之乡美誉,把果树面积扩大到了20万亩,一座座农业蔬菜大棚连成了片。

  “截至目前,魏县使用南水近9000万立方米。今年10月17日,魏县成功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魏县南水北调水厂经理熊志军说,“2020年底,魏县在河北邯郸地区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全县106万群众全部用上了南水。”

以东中两线为主骨架初步形成国家区域水网

  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东中线一期工程目前累计输水超586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5亿人,初步构筑起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

  从万米高空俯瞰,东中线一期工程如两条巨龙蜿蜒千里。在水利部的科学指导下,工程沿线地方政府依托东中线一期工程之“纲”,初步织就起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区域骨干水网之“目”,以重点调蓄工程和水源工程为“结”,不断编织出我国从南到北,从城市辐射乡村的两条带状水网。

  纵向的东线一期工程(京杭大运河)与横向的长江、黄河、淮河自西向东相交,如一个“丰”字。2022年,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助力京杭大运河实现了近百年来全线水流贯通。中线一期工程出丹江口水库,自南向北,一路沟通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流域,如多了一横的“丰”字。2021—2022年度,中线调水再创历史新高,超92亿立方米。

  东线一期工程在江苏境内形成一个新老工程交织、调水线路交错的复杂水网。工程充分利用京杭大运河、入江水道、徐洪河等开放式河道,串联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如一个麻花辫,有效提高了江苏境内受水区供水保证率。

  东线一期山东干线工程及配套工程体系,构建起山东省T字型骨干水网格局,实现了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的联合调度优化配置。山东省成为全国首批省级水网建设先导区,将全面构建“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的总体布局。

  淮水北调工程属于安徽省“三横三纵”水资源配置体系的跨区域骨干调水工程,也是南水北调东线的接力和延伸。工程建成运行以来,有效缓解了宿州、淮北等市水资源短缺现状。

  北京市建成了一个沿着北五环、东五环、南五环及西四环的输水环路,拥有向城市东部和西部输水的支线工程,以及密云水库调蓄工程,累计接受南水84亿立方米,1500万人受益。全市构建起“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三水联调、环向输水、放射供水、高效用水的安全保障格局。

  82亿立方米南水源源不断输入天津后,1400万人受益,天津市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中线一期工程、引滦输水工程一横一纵为骨架横卧的十字型水网,于桥、尔王庄、北大港、王庆坨、北塘五座水库互联互通、互为补充、统筹运用。

  中线总干渠与邢清干渠、石津干渠、保沧干渠和廊涿干渠等配套工程相连,在河北省形成了一个梳子状的水网。河北省3200万人受益,500多万群众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历史。河北省正统筹考虑中东线工程,构建“南水、水库水、地下水”三水联调、“两纵八横、多库群井”的配套工程体系。

  中线总干渠与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在河南省形成了南北一纵线、东西多横线的供水水网,形状像一个鱼骨架,供水覆盖南阳、平顶山等11座省辖市及41座县级市,受益人口2600万人。河南省正在积极打造“八横六纵,四域贯通”的河南现代水网。

推进后续工程规划建设 畅通国家水网大动脉

  引江补汉工程是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重要标志性工程。作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水利部加强协调,统筹调度,全力推动引江补汉工程从规划到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前介入可研评估,严格把关,及时审批;财政部提前介入可研评估,参与完善资金筹措方案;自然资源部及国家林草局加快推进涉地涉矿等要件办理;生态环境部依法推进、加速完成环评工作;交通运输部积极推进、快速完成航评要件办理;湖北省政府专门成立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协调各厅局和地方各级政府推进工程规划设计、要件办理、选址用地等各项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深入调研,组织论证咨询,提出应加快推进引江补汉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的意见。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全面履行项目法人主体责任,举全集团之力组织做好规划设计、要件办理、可研及初设报批、开工准备等各项工作,创新机制、挂图作战,开展前期工作“百日会战”。江汉水网公司成立专班,压茬推进,一度创下了一个月办结8项要件的好成绩,比原计划提前半年正式开工。

  坚持科技创新是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水利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指导南水北调集团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紧密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南水北调和国家水网规划建设运营重大需求、水产业链安全和企业长远发展,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和成果转化。

  引江补汉工程采用深埋长距离大口径隧洞输水,是我国在建长度最长、洞径最大、一次性投入超大直径TBM设备最多、洞挖工程量最大、引流量最大、综合难度最高的长距离有压调水隧洞。南水北调集团专门召开引江补汉工程关键技术研讨会,提前谋划有效应对多重风险挑战。

  江汉水网公司广泛收集总结应对不良地质体的经验教训,组织开展“复杂地质条件下超大直径TBM选型、优化及智能掘进系统研究”等科研攻关课题,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破解工程建设难题的金钥匙。目前,引江补汉工程出口段建设即将转入洞挖施工新阶段。

  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后续工程规划建设科学有序推进。南水北调集团成立专班、深度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优化工程总体布局。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中线引江补工程,依法合规推进沿线调蓄工程规划实施,实施好防洪加固工程;优化东线二期工程布局方案,加快推进可研审批;深化西线线路比选和有关重大专题研究,加强战略合作,大力推动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力促工程早日决策立项。

  中线公司正锚定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目标,进一步加快中线调蓄工程体系规划研究,系统实施输水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时优化供水策略和调度方案,配合地方完善供水网络。东线公司正研究实施东线北延供水能力的效能提升工程、数字孪生东线一期工程,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供水政府补偿机制、农业供水财政补贴机制和“一干”与“多支”协同机制。

  水网建设起来,将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随着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方案比选论证的步伐加快,西北人民盼望了70多年的西线工程建设将提上日程,荒凉贫瘠的西北地区未来有望被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的“塞上江南”。

  南水北调集团牢记“志建南水北调、构筑国家水网”的初心使命,作出了“通脉、联网、强链”的总体发展战略安排。以建成国际一流跨流域供水工程开发运营集团化企业为目标,坚持两手发力,不断探索水网建设运营新模式,多业态提升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相继组建成立了水务、新能源、生态环保、文旅发展等专业化平台公司,以供水保障为导向,通过调水+相关产业,提升工程综合效益,实现工程良性运营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国家水网工程建设,为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作者: 新闻宣传中心 责编: 魏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