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南水北调工程开工20周年--头条新闻

天河落人间 幸福到万家——写在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20周年之际

2022-12-27 14:12 来源:新闻宣传中心

  本站讯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对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要求确保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并如期发挥效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贡献,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自此,南水北调工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心关怀和亲自部署推动下,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如期建成通水,一个个泵站拔地而起,一座座渡槽凌空飞架,一条条隧洞遁地而行,两条宛如巨龙的玉带蜿蜒北上,润泽千里,幸福万家。2013年11月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总结经验,加强管理,再接再厉,确保工程运行平稳、水质稳定达标,优质高效完成后续工程任务,促进科学发展,造福人民群众。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经过几十万建设大军的艰苦奋斗,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了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标志着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全面实现。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成果来之不易。习近平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8年来,南水北调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确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累计调水590亿立方米,成为沿线42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超1.5亿人的主力水源…… 

  南水北调工程开工20年来,南水北调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效益不断彰显,工程沿线水资源危机得到有效缓解,水源区和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迸发出新的活力,水生态水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强调确保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陶岔渠首和丹江口水库视察,并亲自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要审时度势、科学布局,准确把握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的各自特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安排,统筹指导和推进后续工程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经过20年建设运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成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促进节约用水的排头兵、推进科技进步的加速器和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水纽带,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优质水资源支撑和可靠的水安全保障。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国家水网宏伟蓝图,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规划建设正加速推进,全体南水北调人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全面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更加自觉肩负起这一光荣而伟大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传承千年水脉、续写盛世华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前,一名记者沿大运河江苏段考察时发现,一些自来水厂取水口水质不佳,船舶上倾倒垃圾随意停靠,两岸大多是重污染企业。山东段微山湖全湖水质为劣Ⅴ类。 

  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后,国务院制定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江苏、山东两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下大力气治污,退耕、退渔,还林、还湖,关停污染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严格环保准入,治理船舶污染,出台严厉的监管制度,大力开展生态恢复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全线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标准,“酱油湖”变成了“生态湖”,珍稀物种青头潜鸭、震旦雅雀纷纷来这里栖息。 

  “运河环保1号船接收生活垃圾污水废油!”在京杭大运河江苏徐州航段,船民们听到这样的广播声后,纷纷将收集好的垃圾交给作业员集中处理。这已经成为运河上人们生活的日常。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本世纪初,北京官厅水库、密云水库入库水量衰减30%至50%,潮河连续3年出现断流,永定河连续两年出现断流。水资源基础薄弱加上过度开采,使得华北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 

  南水北调沿线省市寄希望于即将开工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2003年,北京市规划了“京城三环水系”,希望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如今,北京形成了一条全长约107公里的输水环路,一头连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一头连接密云水库至第九水厂的输水干线,不仅满足南水、密云水库水、地下水三水联调的需要,还大幅度提升了北京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随着南水源源不断入京,永定河、潮白河、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的生态梦想必将成为现实。 

  “看县志,滹沱河水丰草茂。可到实地一看,哪还有什么河,都是干沙床子。骑自行车到了那儿,扛起车就能过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的深刻记忆。2003年,中线滹沱河倒虹吸工程尚未开工,河北省石家庄市便迫不及待地谋划建设西部防洪工程,想借助南水北调工程,兴建环城水系,形成一条生态景观长廊。 

  这一盼就是十几年。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多次通过滹沱河倒虹吸退水闸向滹沱河实施生态补水,109公里的滹沱河沿线,农田、花海、道路相互呼应,溪流与湖面相互交替,大河风貌吸引了许多珍禽鸟类纷纷回归,成了石家庄的后花园。 

  南水北调开工20年,清澈的南水成为受水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底气。东、中线一期工程超92亿立方米的生态补水,回补了过去严重超采的地下水,地下水位开始止跌回升,不仅置换出了挤占的农业用水,而且有效改善了沿线局部生态环境,水草丰美的流动河湖更成为众多生物栖息繁衍的天堂。 

  京津冀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2021年,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实现Ⅲ类水质的历史性突破,中华鳑鲏鱼重现白洋淀。中线总干渠两岸防护林带形成了一个生态走廊。围网内总干渠两侧8米范围,40多个品种的树木四季颜色各不相同。围网外的防护林分布在河南段南水北调总干渠两侧各100米,它们与“人工天河”并驾齐驱,成为守护长渠的忠诚卫士。 

  南阳市是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和核心水源地。近年来,南阳市建立以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水质保护生态屏障,先后关停丹江口库区和干渠沿线规模以上企业1163家。2022年,南阳市跻身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近日还获得第七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 

  南水北调工程开工20年来,南水北调各单位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仅将水土保持工作贯穿工程建设运行全过程,还不断擦亮南水北调工程的绿色底色,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的作用,打造绿色工程,促进了沿线治污环保进程,复苏了河湖生态,助力了美丽中国建设。 

  促进节约用水的排头兵 

  “我刚给麦田浇了返青水,麦收前最多再浇一次水就够了。”今年春分时节,河北省辛集市马兰村村民刘志军家的7亩节水高产品种小麦,只浇了两次水。 

  20年前,张宗祜、刘昌明两位院士结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开展了“河北平原典型区农业节水与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提出了“节水100毫米,产粮1000公斤”的可能性。近年来,他们的设想已经变为现实,河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郭进考团队培育出的多个节水小麦品种,已覆盖面积3500多万亩,节水超125亿立方米。这是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拧紧水龙头”,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的一个范例。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163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北京、天津地区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92立方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在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要求必须坚持“三先三后”原则,把节水摆在了首位。 

  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通过节水优先,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强调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把节水作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性举措。 

  天津市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仅100立方米左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0,是全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城市之一。2003年10月,天津市面临前所未有的枯水难题,全市节水动员大会提出了开源与节流的12项措施,号召全民节水、共渡难关。 

  南水北调工程开工20年来,以制造业立市的天津,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截至2021年,天津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7.82亿立方米,远低于38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全市万元GDP用水量19.7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0.70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72,在全国省级排名中均处于前列。 

  天津是落实节水优先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千方百计开源,动员全民节水,将节水贯穿到水循环全过程。在供水环节,通过水源科学调度,提高径流性水资源利用率;在制水环节,采用先进工艺,降低制水损失率;在输水环节,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全面提高输水效率;在用水环节,优化产业结构,普及节水型器具;在排水环节,推进污水集中处理回用。此外,工程沿线各省市打出节水政策组合拳,用经济杠杆严控地下水开采和生产生活用水。 

  从2003年到2014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时,受水区用水效率显著提升,在全国人均用水量增长8%的情况下,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人均用水量分别下降了27%、21%、11%、8%。到2020年,受水区各省市用水效率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受水区94%的地市人均用水量低于全国平均值。北京、天津代表了全国最先进节水水平,万美元GDP用水量与德国、法国接近,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节水的倒逼作用下,南水北调受水区推进区域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京津冀地区用水总量仅增长46%的情况下,GDP增长5倍多,成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 

  推进科技进步的加速器 

  南水北调工程开工20年来,科技创新贯穿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始终,成为工程进度、质量管理和确保工程“三个安全”的加速器。 

  “南水北调工程所涉及的许多软科学与硬技术是世界级的,是水利学科与多个边缘学科联合研究的前沿领域。”长江设计院原副总工程师吴德绪说。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全程参与工程关键技术的指导与决策。还集中了全国高校院所和科研单位的力量,把工程建设施工技术难题列为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合力攻关。 

  2022年12月10日,在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盾构总装车间内,一台编号‘中铁1144号’的盾构机将出口德国,这是国产盾构产品首次进入德国市场。无独有偶,2005年,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建设中,由于当时国内没有成熟的盾构设备生产制造能力,不得不从国外进口,从德国一家公司为穿黄工程量身订制了两台盾构机。 

  穿黄工程建设期间,建设者对穿黄隧洞和大型超深竖井的工作性态、抗震特性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穿黄隧洞衬砌1∶1仿真试验,验证设计方案、提出优化措施,提供试验依据。穿黄隧洞工程采用了拼装式管片环与预应力内衬组合的新型复合结构,为水工隧洞衬砌设计开辟了新途径。盾构始发井为超深竖井,建设者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加固技术、防水措施,及先进施工技术与施工经验。他们会同多家科研机构联合攻关,自行设计刀具,突破了带压进仓更换刀具技术,为盾构机实现国产化道路打下了基础。 

  2002年12月,山东省济平干渠工程率先正式开工建设。渠道混凝土衬砌采用人工模式,速度慢,质量保证率不高。恰逢国家批复混凝土机械化衬砌科研课题立项,他们决定开辟试验段。经过一年的攻坚调试,该技术设备及施工工艺成功应用于济平干渠工程施工,并相继被中线一期工程广泛采纳。随着渠道衬砌机生产水平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产品出口到了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国家。 

  江苏段工程需新建、改造18座大型泵站,对泵站安全可靠运行和优化调度技术要求非常高。当时,国内缺乏成熟的技术和设备,项目法人组织专家开展技术攻关,南水北调泵站工程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大型灯泡贯流泵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我国水利行业科学技术最高奖水利部大禹科学技术一等奖。组织重大科技攻关40余项,其中,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 

  膨胀土(岩)的工程问题被称为“工程癌症”。通过组成攻关课题组,先后在南阳和新乡建设两个现场试验基地,提出了膨胀土改性、排水、阻滑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施工方法和控制指标,相关成果直接用于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施工和质量控制,为顺利完成总干渠膨胀土(岩)渠道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超大型渡槽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工程建设者系统地解决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的大流量预应力渡槽设计和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渡槽工程的建设及安全运行提供了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丹江口大坝加高的新老混凝土结合、北京段PCCP管道安装技术、世界首次大管径浅埋暗挖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在建设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形成了63项新材料、新工艺,110项国内专利,最终确保了南水北调东、中线主体工程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工程质量总体优良。 

  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运行经历了强降雨、严寒等极端天气影响,实现了不间断供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大支撑。如总干渠供水调度方案研究、全方位的工程安全监测体系、不断深入的水下修复技术研究、持续的水下检测装备研发、数字化中线工程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等等。中线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8项。 

  经过多年科技创新实践,南水北调运管单位储备了大量科技人才,许多人已成为推进引江补汉等后续工程建设的骨干力量。引江补汉工程是我国在建单洞长度最长、洞径最大、综合难度最高的长距离引调水工程,伴随着工程转入主体隧洞施工,一场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坚战已经全面打响。 

  “未来有望以引江补汉工程为突破口,引领攻克精准高效勘探、不良地质体超前预报与安全高效施工、水网精细精准智慧化调度、数字孪生工程建设等关键技术难题,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评价。 

  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水纽带 

  “吃水不忘掘井人,你们就是掘井人。”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邹庄村慰问南水北调移民时深情地说道,“衷心希望父老乡亲们日子过得越来越兴旺,芝麻开花节节高!” 

  南水北调工程开工2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河南、湖北举全省之力,妥善安置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34.5万人,实现了“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做到了“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创造了世界工程建设移民安置奇迹,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为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在许昌市襄城县黄桥社区移民村,离别故园10年,黄桥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由最初的6850元增至1.8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至37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黄桥社区利用村集体土地,建设了集观光旅游和种植养殖于一体的莲鱼共养项目。 

  “1亩荷塘能收5000多斤莲藕,加上养鱼,能挣1万多块钱。”黄桥社区莲鱼共养基地负责人胡纪松说,“赚钱的机会比过去多了,家里买了新轿车,用上了天然气。”田园水景吸引了各地游客,他们又乘势办起了农家乐,开了丹江鱼苑餐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为共同构建南北共建、互利双赢的区域协作发展新格局,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国务院批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对口协作将水源区优势资源与受水区经济、技术、人口、市场等优势结合起来,使南水北调工程成为沟通南北的亲情线、友谊线、发展线。 

  北京市与河南、湖北两省,天津市与陕西省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地方领导互访、部门间协商推进、各区包县等工作机制,受水区通过项目投资、产业对接、设立基金、引进技术、互派干部、专业培训等多种举措,为水源区相关市县提供多方面协作支持,推动落实一批特色农业种植、农村电商等项目,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特色小镇,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研发基地,实现南北经济发展的共赢。 

  据统计,南阳市与北京企业深度合作,共引进产业合作项目150个,总投资312.76亿元。北京与十堰对口协作投入资金18亿元,实施项目539个,促成京能热电、北排集团等49家优质企业落户十堰,企业投资达104亿元。陕西省水源区累计与天津市开展经贸交流活动1500余人次,签约资金近300亿元。碧水相连情相牵,水源区正逐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棋盘”。 

  “以前运河河道很窄,碰到干旱年份就断航了,自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输水线路建成后,打破了京杭运河济宁以北不通水的历史,航道变得繁忙起来,带动了沿岸城市工业及经济发展。”山东省济宁市港航局相关管理人员说。东线一期工程建成后,京杭大运河黄河南航段从东平湖至长江实现全线通航,1000-2000吨级船舶可畅通航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成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据有关专家测算,按照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用水65.1立方米计算,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590亿立方米,相当于有力支撑了北方地区9万多亿元GDP的持续增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南水北调工程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南水北调项目法人,由项目法人对工程建设、管理、运营、债务偿还和资产保值增值全过程负责,为工程顺利建设和良性运行提供了体制保障。 

  2020年10月23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在京正式成立,南水北调工程管理体制再次迎来重大改革。组建南水北调集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两手发力”推进水利改革、构建市场平台、加快水利发展的重要实践,标志着南水北调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南水北调集团成立两年来,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水北调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在水利部、国资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志建南水北调、构筑国家水网”的初心使命,围绕“通脉、联网、强链”的总体发展战略,聚焦主责主业、不断探索水网建设运营新模式,涉水产业蓬勃发展,多业态提升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目前,东、中线一期工程安全平稳运行,供水规模屡创新高,综合效益与日俱增。东、中线后续工程和西线工程规划建设加速推进,引江补汉工程出口段建设如火如荼。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20年间,数十万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矢志不渝、接续奋斗,书写了一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发展的壮丽史诗。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新时代新征程,南水北调人走上新的赶考之路,必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水北调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志建南水北调、构筑国家水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以南水北调和国家水网事业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作者: 新闻宣传中心 责编: 菅贞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