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9周年--要闻纵览

一泓清水 永续北上——南水北调东中线水质保护综述

2023-12-14 16:59

  本站讯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9年来,中线工程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东线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受水区群众喝上甘甜的南水,河北黑龙港流域、山东省夏津、武城等地群众告别高氟水、苦咸水,北京居民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升降至120毫克/升。受水区从“缺水吃”到“有水吃”,再到“吃好水”的转变,是南水北调东中线水源区和沿线地区铁腕治污、全面治理、倾力保护的结果。

  南水北调成败的关键在水质。南水北调集团和东中线水源区及沿线地区政府扛起南水北调水质保障的政治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治污环保,全力开展生态治理,确保了一渠清水北送,保障了受水区群众的饮水安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源支撑和水质保障,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协同治理“大合唱”

  早在今年9月,生态环境部协同东线南四湖的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制定了《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大力削减污染负荷,确保南四湖水质稳定达标,着力加强区域共治共管,推动实现由各省自唱“独角戏”向协同治理“大合唱”的转变。

  南四湖流域水面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流域内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800多人。整个流域没有入海通道,各类废水最终都汇入了南四湖。整治之初,流域内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造纸、化工、印染、酿造等结构性水污染十分突出。生态环境部原总工程师张波曾长期奋战在治污一线,他回忆道:“济宁市有一条流入南四湖的河叫‘洸府河’,可以说是臭气熏天,当地老百姓有‘闻着臭味到济宁’的戏言。为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安全,山东省围绕‘救湖’开展了大量工作,实施‘治用保’策略,累计投入804亿元,关停重污染企业1.07万家,南四湖水质由劣Ⅴ类逐步提升至Ⅲ类。”

  据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南四湖流域四省在控制区划分、重点行业领域要求、污染物控制项目、污染物限值确定方面,将实现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协同,流域内污染物控制协同,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治理标准协同。根据不同区域精准设定差异化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对重点保护区域设置更严格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实现南四湖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精细化。

  自2013年11月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南四湖区水质每年均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标准,实现了“酱油湖”向“清水湖”的重大转变;2022年,历史上首次实现优良水体比例100%。历经20年不懈治污,南四湖水质显著改善,列为全国首批8个水质良好湖泊之一,保障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东线一期工程通水10年来,沿线水质断面达标率由3%提高到100%。

  一条港河跨两省,一边是山东省微山县西平镇,一边是江苏沛县大屯街道。港河汇入南四湖。定期巡查港河是西平镇六营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魏衍水的职责。一次巡河中,岸边覆盖的一层新土,引起魏衍水警觉,挖开后,发现了正在排放污水的暗管。“经现场查看,发现这是一处生活污水排污口。”魏衍水第一时间联系沟通,村干部入户做工作,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多部门研究整治方案,及时封堵排污口。

  边界河湖从“两不管”变成“合力管”。信息情况联通、矛盾纠纷联调、非法行为联打、河湖污染联治、防汛安全联保,微山县和沛县建立边界河湖治理五联机制,携手守好南四湖。

  全线治污,护送一渠清水北上。南水北调东线沿线实施471项治污工程,相关地区多措并举开展水生态治理。通水以来,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入河总量减少了85%以上,水质断面达标率由3%提高到100%。

凝聚合力“大保护”

  丹江口水库,亚洲最大的人造湖泊。俯卧于八百里伏牛山下,依枕豫鄂,库区水面逾千平方公里,总库容可达290亿立方米,曾有人比喻“全国每人平均有近20吨水存放于此。”

  丹江口水库及上游地区陕西、湖北、河南三省始终扛牢南水北调水质保障政治责任,系统实施丹江口水库及上游地区治理保护,凝聚生态大保护合力,解决区域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高质量推进调水工程。

  为保护中线工程丹江口一库清水,国务院先后批复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北京和天津分别对口支援湖北、河南和陕西。通过规划实施,建成了大批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污水垃圾处理、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促进生态隔离带建设,基本实现了水源区县级及库周重点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全覆盖,使入库河流水质改善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增强。

  “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护经常开展省级联动。”生态环境部监测应急中心总工程师陈海燕告诉笔者,三省之间会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的交流,共享数据,包括4—10月份高温期间的各种预警预测,以便更好统筹联动,发挥好监测预警机构的“哨兵”作用。

  今年5月9日,河南省南阳市组织丹江口水库联合巡查行动,落实“水行政执法+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机制,联合巡查一线工作人员先后前往丹江河滔河乡亮庄村、丹江河寺湾镇下界村与湖北省刘洞镇交界河段,对沿岸水域进行全面巡查。巡查结束后,河南、湖北两省检察机关与水行政部门召开联合巡查丹江库区座谈会,探寻“发挥水行政执法和检察司法‘1+1>2’效果”良策。

  近年来,南阳大力实施土地治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项目,汇水区完成退耕还林29万亩,开展石漠化试点治理3300亩,全市累计完成92条小流域治理,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初步形成。

  “十堰市在流域单元、流域系统保护和一体化治理中先行先试,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黄俊雄表示。“世界上通行的污水治理方法中,十堰市已经采用了26种,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在污水处理效率和监管力度上非常有效,可以作为全国的典范。”“守水护水是天大的事”,在十堰市,随处可见这条宣传语。十堰市扛牢政治责任,全力保水护水,争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打造展示涵养水源、保护水质的“示范窗口”。

  “发现一住户从窗户向外倒水”“发现一住户向外扔白色包装物”“发现一住户向外倾倒垃圾”……陕西省紫阳县规划局视频监控案件转办的登记表上,记录着由视频监控拍到的环境污染场景。紫阳县位于汉江上游,为彻底解决沿江居民乱扔垃圾等问题,紫阳县沿汉江及主要河道等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头39个。自此之后,群众向汉江丢弃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汉中市实施一河一策,实现“河长+警长”全覆盖,率先出台《河长巡河指导意见》,累计巡河上万余次。汉中市发展改革局李江波多次巡河,感触颇深:“全市设市、县、镇、村四级河长2932名,配备各级河道警长216名,选聘80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河道保洁员,创新建立‘排查制、交办制、述职制、点评制、考核制’等闭环管理机制,河长制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陕西省安康、汉中、商洛三市下大力推进水质保护、污染防治、完善设施和提升监管能力等工作,倒逼落后产能淘汰,加强绿色循环发展,确保优良水质安全出省。

一渠两岸“大接力”

  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沿线地方政府和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坚决守护好一渠清水,持续接力赛跑,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中线工程全线立交,不与地表河流发生水体交换。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建立了1个中心、5个水质实验室、13个自动监测站、30个固定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体系,着力加强水质风险因素研究及防控工作,不断完善“监测、保护、应急、科研、防控”为一体的水质保护体系,打造输送好水的“健康长廊”。

  “这里的监测频次为每天4次,每6小时监测一次,24小时不间断,如遇突发情况,会适当增加频次。”我们能监测水质基本指标32项、挥发性微量有毒有机物24项,以及生物毒性等共89项参数,是目前国内自动监测站监测指标最高的。说起监测站,中线公司水质专员井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河南、河北两省重视沿线生态环保工作,在中线工程总干渠两岸防护林带形成了一个生态走廊。围网内总干渠两侧8米范围,40多个品种的树木四季颜色各不相同。围网外的防护林分布在河南段南水北调工程总干渠两侧各100米,它们与“人工天河”并驾齐驱,成为守护长渠的忠诚卫士。

  江苏省和山东省水利、环境、住建、交通等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强化南水北调输水水质保障,成立调水工作协调小组,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建立调水运行水质监测与预警、干线航运保障与监管、突发水质事件应急处置、水质数据共享与发布等水质保障机制。不定期联合监督巡查干线水质,及时处置水质风险隐患,加强船舶污染防治和危化品禁运监管。积极推进水环境长效管控。大运河沿线地方政府将南水北调断面水质达标纳入治污目标责任书,明确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把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制”。据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徐向红介绍:“扬州市编制了专项规划,把输水干线周边340平方公里范围划定为核心保护区,搬迁关停污染企业,实施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

  如今,行走在南水北调东中线沿线,穿行于青山绿水间,欣赏着如诗如画的风景,享受着美丽中国的惬意。

作者: 张存有 责编: 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