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题征文

天河之问

2021-06-25 11:12 来源:南水北调报

  ■许安强

  一

  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铸就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条人间天河?

  从南水北调构想提出、规划论证、完工建设到工程通水运行,半个多世纪的漫漫长路中,何止是一群人在跋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水资源优化调配上第一次天马行空般的伟大构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代代国家领导人的传递接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具体体现,更是民族前途命运与无数共产党员壮丽伟岸的联系。

  18年前,他们活跃于祖国山川河流、城市乡村,他们多是共产党员,几乎是每一个领域的佼佼者。如果不是一个伟大的调水梦想,他们可能还在熟悉的领域里砥砺前行。他们仿佛听到了北方的呜咽:河流在死亡,土地在呻吟,城市满身伤痕。他们甚至没有安顿好妻儿,便投身于她的怀抱——建设南水北调,拯救被水资源短缺困扰且疾病缠身的华北。

  北京自上世纪90年代起持续干旱,密云水库水位一次次刷新最低值。因为水资源短缺,有专家甚至提出了迁都的建议。超采地下水难以维持,北京不得不四处为水化缘。彼时,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水环境污染成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区的常态问题,如同四处蔓延的瘟疫,严重制约地方经济发展。早在北京市申办2008年29届夏季奥运会之际,水资源短板已是不愿公开的秘密。

  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调水梦想逐步清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目光落在丹江口水库。丹江口大坝加高后,形成百米落差,从陶岔渠首开启水龙头,汉水出方城垭口,在荥阳孤柏嘴处穿越黄河,沿太行山南麓前行,与京广线平行,在保定分支天津后继续北上,全程自流。

  彼时,北京2008年奥运会能否成功举办,也取决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这是无奈之举,中线一期工程全线通水之前,北京只能借水河北。为了解渴北京,水量并不富裕的河北,硬是从黄壁庄、岗南、王快和安各庄四座水库中分出了一杯羹。

  应急供水工程从开始实施,急难险重一路伴随。这是政治任务,更是巨大考验。以京石段S31标为例,为了克服冬季施工难题,建设者在曲逆河倒虹吸工地搭建保温棚。仓号里炭火通红温暖如春,仓号外天寒地冻雪花纷纷。以共产党员为代表的青年突击队“两班倒”作业,施工日夜不停,最终赶回了计划工期。

  2011年,中线工程建设进入关键期。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2014年汛后通水的时间表。千里工程建设战线吹响集结号,最大强度的移民搬迁、高填方深挖方和膨胀土处理、首次从地底穿越黄河等诸多难题相互交织。

  工程施工战线1000多公里长,参建单位上百家,涉及铁路、公路、通信、电力等多个行业部门,协调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管理成为重要关隘和要塞: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关联,一处失守,满盘皆输。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最终化为基层每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认同,最终成为每个南水北调人的自觉追随,不屈不挠。

  “你把身影融入移民群众当中,像灶台温暖的烟火,用生命为万千家庭点燃生活的希望。”这首诗歌道出了移民干部工作的艰辛。移山容易移民难!为了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34.5万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河南和湖北两省移民干部和移民群众用热血和汗水创造了我国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党委副书记刘峙清被称为“移民的贴心人”,他先后化解矛盾19起172人次,来回往返近万里,完成22批次、2300多户共9100多人次移民搬迁护送任务,却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42岁倒在工作岗位上。“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止湖北,河南省淅川县在移民搬迁期间,有10名党员干部牺牲在移民迁安一线。

  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显价值。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就是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这些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奉献了大半辈子的技术“智库”,一到工地,全然忘记了高龄,像注射了兴奋剂,不探个究竟决不离开。郑守仁、钱七虎、陈厚群、汪易森等大师和专家,把脉问诊重大事项全过程。涉及关键工程重大技术创新,皆由专家委审查,指导技术攻关,相继攻克了中线穿黄工程、膨胀土、高填方等一道道世界级技术难题。

  陈建国曾是中线南阳段方城6标项目经理。面对亲人相继离世,他默默承受,带着75岁的父亲住到工地。左肩扛起工程,右肩扛起亲情,忘我奉献,善于创新,标段进度质量安全多次名列前茅,先后获得“感动中原十大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后,他继续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工地奋战,让更多人民群众喝上了甘甜的南水。“这一辈子离不开南水北调了。”陈建国盼望着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早日开工,“那时,我有限的人生就有了无限的可能!”

  中线工程建设决战期,渠道衬砌进入大面积施工阶段,全线上百个标段同台竞技,比质量、比安全、比进度。其实,谁都清楚,最终比得是企业管理水平。共产党员黄子兴从众多项目经理中脱颖而出。这个方城2标的当家人力排众议,“衬砌机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利用率,施工组织得好,衬砌效率就高。”在劳动竞赛期间,他没有增加一台衬砌机,而是把全部心思用在合理调配衬砌作业队人员数量上,达到了“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的最高管理境界,提前完成2013年主体工程施工任务,成为南阳段18个标段中的第一名。

  决战高峰期,包括工程建管、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数十万人日夜鏖战,一条蜿蜒的巨龙在华北大地初现。南水北调人为了工程通水这个共同的目标,拧成了一股绳,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在进度协调、质量监管、技术创新、施工组织等关键环节彰显,解开死结,盘活危局,成为夺关守隘坚不可摧的力量。

  二

  是什么力量支撑中线工程运行管理长治久安,成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典范?2014年12月12日,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后,运行管理进入全面整治阶段。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从工程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入手,要求所有人具备查所有问题的能力,高效干事不出事,迅速补齐了运行管理上的短板。

  作为国之重器,南水北调工程关系千万人的饮水安全,这是比天还要大的责任,是比地还要重的使命,南水北调人也就有了拿生命去交换的决心和意志!2016年的7月19日,河南省新乡市峪河上游突降暴雨,山洪暴发,滚滚洪水不断冲刷峪河倒虹吸进出口裹头。如不采取措施,裹头损毁,洪水入渠,后果不堪设想。党员程德虎在现场听到地方防汛指挥部“暂时后撤”的建议时,内心怎么也不能接受。“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再试试,哪怕有一线希望也不能放弃!身后可是几千万人的饮水安全啊!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总工程师,他不能后退,带头冲了上去。

  “打丁字桩试试,哪怕改变一点洪水的流向也好!”说出想法后,一群患难兄弟纷纷支持。有谁想放弃视如自己生命的工程呢?已是凌晨3点,洪水随时都有可能反扑。他们争分夺秒填砂袋,扛砂袋,在泥泞中奋不顾身筑堤坝。这群共产党员誓与堤坝共存亡,在洪水面前他们身影虽然渺小,却像一棵棵冲不垮的树桩,顽强艰难地抗争着。在他们的坚持下,丁字桩竟然奇迹般地奏效了,洪水在一点点退却。“雨停了,裹头保住了,渠道保住了!”天快亮了,一群大老爷们呼喊着,互相拥抱,喜极而泣。

  2016年12月底,河北和北京境内突发极寒天气,工程沿线山区的气温达零下20多摄氏度。城市灯光闪烁繁华喧闹,乡村万籁俱寂,人们沉浸于温柔的梦乡。可是有谁知道,为了渠道融冰、破冰和碎冰,保证闸门正常调度,南水北调人挑灯夜战,与持续近半个月的极寒天气作战,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最终化险为夷。

  有过多少次这样的紧急出动,排除险情,基层管理处人员已经记不清了。但渠道的一草一木知道,每天都有人巡渠,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汗水滋润,关爱问候,渠道两岸草木葱茏,设施日新月异。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六字”治水思路,是工作原则和方向,更是工作措施和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千千万万个水利人扛起新时代的旗帜,用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在工作岗位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南水北调人扛起编织国家大水网的骨干先锋旗帜,敢闯敢干,以高标准样板工程为基础,持续完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三纵四横”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告慰那些为了南水北调事业前仆后继作出奉献和牺牲的优秀共产党员和无名英雄。

  自2003年底中线工程开工,历经18载风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无到有,建设者目睹了她的出生,倾注了无尽的情感和心血,管理者陪伴了她的成长,精心浇灌出了渠道边鲜艳的花朵:工程经受住了多次极端天气的考验,至今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中线工程目前受益人口达7900万,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发挥的效益日益显著。2021年春晚,在演员秦海璐参与的小品《大扫除》节目中,“南水北调”一词被她顺口拈来,“你还要弄音乐喷泉,国家建南水北调是为了解决我们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问题,是给你玩喷泉的吗?”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引起了南水北调人的强烈共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默默守护是值得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有无数个共产党员和平凡英雄的事迹像丰碑一样矗立在渠道边,蜿蜒流淌在清水中,永远镌刻在日夜守护工程运行安全的南水北调人心中!4月22日夜,雨后初晴,站在中线穿黄工程南岸跨渠桥梁上,一渠清水蜿蜒北上,打着漩涡潜入隧洞,渠水倒映着进口建筑物,流光溢彩。抬头仰望,天上繁星点点,一颗流星从天空划过。那一颗颗流星不是长眠于大地,却仍牵挂着南水北调事业的工程建设者吗?是精益求精鞠躬尽瘁的郑守仁老先生,是青山无语万人相送的移民好干部刘峙清……他们约好了,在渠道上空深情凝望,希望自己参与的这个伟大的作品独一无二,功在千秋,利在后代,持续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美丽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水资源保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和丰富源泉。

作者:许安强

作者: 许安强  责编: 李姗